阅读记录

《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

第17章 拦路虎

《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小心肝,别闹了,吃饭,吃饭!安定县衙的凉爽明亮的二堂里,县令张威笑容满面地用朱漆盘装满了小鱼干,送到一只橙色家猫的嘴边。正在睡觉的橘猫闻到鱼腥味,立刻睁开眼睛,先是欢快地叫了几声,然后低头狼吞虎咽。

“慢点吃,慢点吃,吃完了还有,还有!”县令张威像哄情人一样,满脸温柔地叮嘱,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他今年五十二岁,读书成绩一般,考了七次才考上进士。

而且在同一批考生中,他还排在倒数第二。

不过,他治理政务的能力显然超过了学术研究。

五年前,他被任命为下县主簿,正式踏入仕途。

接着两年升一级,从主簿、县丞,一直升到了知县,调任安定县。

今年,他在定安县令的位置上,也即将满两年...

虽然还没有达到规定的三年考核期限,不过,我也已经准备好晋升了。

县令晋升通常会换个地方,担任府或州的同知。

不过,张威更倾向于去耀州当通判。

有两个原因,首先,耀州离京兆府近,便于与上级沟通。

其次,通判的职位虽然与同知级别相同,但权力比知州还要大。

而且,通判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官员,无论是升迁还是调到其他肥缺,都有优先权。

“慢慢来,慢慢来,阿福,好东西都给你留着呢,别这么着急吃!”想到自己的仕途一片光明,张威的心情越发愉快,一边呼唤着猫咪的名字,一边在橘猫的脖子后面轻轻抚摸。

这只橘猫名叫阿福,和他的小名一模一样。

在张威眼中,这只猫是他的幸运星。

自从养了它,他做事都顺顺利利。

至于橘猫从不捉老鼠,甚至看到老鼠跑上书架也不吱声,张威选择无视,甚至把它当作“仁慈”,大肆宣传。

在这个时代,会抓老鼠的猫多的是,但能和老鼠成为朋友的,全世界只有阿福独一份!

作为一只猫,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官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些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在张威看来,只是刚入官场的菜鸟才会相信的假象。

实际上,能在官场上混得开的,都是懂得随波逐流的人。

菜鸟们要么在四处碰壁后渐渐学乖,要么一辈子在底层挣扎,无法晋升。

因此,对于最近声名鹊起的年轻巡检,张威并不看好。

真以为凭借一首诗词就能平步青云吗?

这只是失意文人的自我安慰,实际上,诗词何时变得如此值钱?

从大宋建国以来,哪位枢密使是因为诗词写得好而受赏识的?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书太多,反而可能不具备做官的本事。

至于公务,无论是辖区内的案件还是邻里纠纷,都有专门的孔目负责处理,哪需要巡检事事亲力亲为呢?(注:孔目,宋代对低级吏员的统称。一般县里设有吏案、户案、礼案、兵案、刑案、工案六个办事机构,每个机构设一个孔目。)

你一个来自汴梁的读书人,再聪明能干,对地方事务和风俗习惯的理解,能比多年经验的老吏更熟悉吗?

现在还没捅出篓子,算是运气好。

万一哪天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就算背后有太学同学撑腰,也会落得灰头土脸。

所以,县令张威认为,他手下的这位齐姓巡检要么是读书读傻了。

要么,就是想捞点名声,然后换个地方,并没打算长期担任定安县金牛寨巡检的职务。

否则,这个人不会不顾官员的身份,去抢捕头和衙役的工作......

更不会像文职人员那样,整天扛着长枪弓箭满山追着野狼跑。

所谓的“每案必破”,“伶牙俐齿”,这些听起来威武的称号,其实都是小官小吏才有的荣耀。

但官员和吏员之间,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天堑。

一旦有人被上级认为是“能干的吏员”,他这一生最高的职位可能就是“少府”、“将作”、“都水”这三个监察机构,或者是大理寺。

除非他哪一天碰巧立下了惊人的功劳,否则永远不可能成为一路的镇守者,或是进入中央权力核心。

“禀告县令,金牛寨巡检所的弓箭手张帆,受巡检齐凌之命,带着窦家堡窦三娘控诉儿媳不孝的案子,以及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来到县里,请求县令亲自裁决!”

有些人就是经不起琢磨。

张威刚刚在心里嘲笑金牛寨巡检齐凌年轻不懂事,齐凌的名字就通过主簿周崇的口中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婆婆控诉儿媳不孝?!他不是号称伶牙俐齿吗?怎么这么点小事也要麻烦老夫?”张威还没摸够橘猫,皱着眉头对外抱怨。

“属下刚才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张帆回答说,他们巡检认为,他的职责是缉拿走私犯和盗贼。

而替天子牧养百姓,教导民众,那是县令您的职责。

他不敢越权行事!”周主簿微笑着,不动声色地在张帆的话里加了一点调料。

“他还懂得不越权,难得,难得啊!”县令张威听了,立刻冷笑一声撇了撇嘴。

然而,笑过之后,他却沉默了许久。

直到周主簿在外轻咳几声,他才猛然回过神来。

他摇摇头,把手从橘猫头上移开,温和地吩咐:“子瑜,进来喝茶吧。

这里没有外人,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礼节!”

“遵命!”主簿周崇,也就是周子瑜,应了一声,恭敬地快步走进来。

自有侍女为他掀开门帘,整理座位,倒茶倒水。

县令张威摸了半天猫,自己也口渴了。

他先拿起茶杯慢慢品尝了几口,然后笑着问道:“你看过卷宗了吗?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

我记得,那个窦三娘不是第一次控告她儿媳了吧?!”

“县令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属下佩服!”周崇立刻坐直身子,笑着拱手行礼。

“不过,上一个儿媳姓李,已经和她家儿子离了婚。

这个儿媳姓冯,是去年年底才娶的,结婚还不到半年。”(注:和离,宋代时期的离婚制度。)

“和离?窦三娘同意的?”张威立刻从对方的话语中察觉到了不寻常之处,本能地追问详情。

“上一个儿媳是李家寨的人,她父亲是个乡里的长老,地位并不比窦三娘的兄长低。

窦三娘既然不顾亲情,跑到衙门告儿媳不孝。”

“李家也不愿女儿再受委屈,直接通过窦家堡的堡主出面,让女儿和她儿子和离解决问题。”

“结婚前收到的礼物和现金,都双倍退还,陪嫁的东西全部白送给她儿子了……”

周主簿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员,马上理解了张维想知道的重点,于是简洁明了地把关键点解释清楚了。

“哦,难怪呢。

不仅赚了一倍的钱,还免费得到了陪嫁,这笔交易真划算!”张威嘴角上扬,满脸对窦三娘子的不屑。

“窦三娘子给她儿子娶的新媳妇,也是冯家人,和她同姓。他们之间还有亲戚关系,她丈夫是个杀猪的屠夫。”周崇也笑了,脸上流露出一丝幸灾乐祸的表情,“上次她告状,肯定是无理取闹。县尊当时当众训斥了她儿子和儿媳,没有深究,处理得很得体。”

“但这次,恐怕就不只是诬告那么简单了。她还想像控制李氏那样控制冯家的女儿,可冯家的女儿恐怕真敢跟她顶嘴!”

“嗯,肯定没错!”县令张威笑了笑,脸上也带了几分幸灾乐祸。接着,他想了想,有些迟疑地问道:“关于刑案,你问过赵孔目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在来向您报告之前,我就已经问过了。”周主簿十分熟练,笑着回答,“赵孔目说,那个冯屠户以前名声很不好,家庭教育可想而知。不论婆媳之间谁对谁错,女儿顶撞长辈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当然,具体怎么裁决,还是请您决定!”

“确实,这种风气不能助长!”张威立刻有了主意,轻轻拍了拍桌子,“窦三娘子虽然霸道,毕竟是冯家的婆婆。冯家的女儿怎么能违背长辈呢?来人,先把那个不孝的冯氏抓起来,打二十嘴巴。然后把她枷在公堂门口,以示警戒!”

“县尊英明,当今皇上以仁孝治理天下。县尊正好借此机会宣传皇上的旨意,教导全县的军民百姓!”周崇配合得恰到好处,立刻笑着补充。

“嗯,子瑜懂我!”张威听了心里很受用,伸手轻轻摸了摸胡须。

判决案件从来都是一种学问。关键是要让各方都能接受,或者都能平息事端。至于这样的判决是否公正,以及窦三娘子的儿媳是否真的顶撞了婆婆,受到重罚是否冤枉,这些都不是县令和主簿需要考虑的。谁让她父亲只是个屠夫呢。既没有面子,也没有能力像李氏的父亲那样支持自己的女儿。

“县尊,这种小案子,金牛寨那边或许真的能处理。”周主簿三言两语就把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子打入了深渊,但他意犹未尽,想了想,又厚着脸皮补充道:“他之所以把案子交给县里,可能主要是因为从中捞不到什么油水!”

“怎么,你听说他捞油水了?”知县张威斜眼看了周崇一眼,没有明确回应。

“毕竟他守着通往夏州的商业要道。今年皇上下令停战,放过了党项人。过往的商人至少会增加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