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汉小吏》

第157章 樊千秋犯下命案,押往廷尉寺,严审!

《大汉小吏》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嗯?你还懂汉律?”张汤是两个时辰前接到此案的,只当对方是污吏,未曾想过对方还懂汉律。

“略懂,略懂。”樊千秋笑着说道。

“如此倒好办了,上了堂就如实说话,以免受刑!”张汤不苟言笑说道。

“下吏还有一事想问。”樊千秋问道。

“何事?”张汤皱眉有一些不耐烦道。

“使君今日来捕我,与丞相可有什么干系?”樊千秋问道。

“丞相如何会管这些细微之事?”张汤冷哼不屑地说道,看其模样,不似作假。

“那可与周阳侯田胜有干系?”樊千秋不依不饶问道。

张汤原本不解樊千秋是何意,还想要斥责其节外生枝,可见到樊千秋那意味深长的表情,瞬间明白了。

他掩盖在髭须下的面目“腾”地一下就红了起来,似乎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那双豹目更是瞪大凸起。

其他人如果见了他这副模样,不说下拜磕头,至少也会连忙请罪,但是樊千秋却若无其事地与之对视,丝毫没有退缩。

“你是想说……本官是受人指使,才来公报私仇,找你不痛快的!?”张汤逼到樊千秋身前,居高临下地逼问道。

“下吏不敢,可下吏这几日……确实得罪过田氏一门。”樊千秋想得非常明白,对张汤直来直去,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哼,你未免小看本官了,本官是县官亲命的廷尉正,不是哪家哪门的爪牙!”张汤咬牙切齿说道。

“下吏久闻使君严法之名,今日又听使君说出这番肺腑之言,便也放心了。”樊千秋的笑意更浓几分。

“你是清白或是有罪,当看证人证据,无罪则当开释,有罪则应重罚!”张汤把“重罚”说得非常重。

“好,下吏也有此心,使君当要好好地审,若张使君都审不出下吏的罪来,下吏定然是清白的。”樊千秋平静地答道。

“呵呵,你倒不简单,倒是非常镇定自如!”张汤说完之后就挥了挥手,那几个剑士就把樊千秋押出了长安县寺,并未捆绑。

张汤没有立刻跟出去,他在心中咀嚼着樊千秋的那几句话,然后又想起今日之事的缘起,心中一动,有了几分异样。

一個多时辰之前,钱万年的儿子钱彭祖便来廷尉寺喊冤直诉,呈上来的陈情爰书写得非常详实。

按照大汉现有的成制,除了符合上请条件的公侯后代之外,普通的黔首是绝不允许越级上书告劾的。

但是,为了监察官员,大汉还有一种特殊的直诉制度,那就是黔首可以越过地方府衙,向廷尉直诉。

甚至,黔首还可以直接到北阙的公车司马室直接向皇帝上书沉冤,这种行为也被称为“诣阙上书”。

俗称“告御状”——是华夏百姓讨公道的最后选择。

最有名的“诣阙上书”案件发生在孝文皇帝时期,整个案件甚至在大汉帝国引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司法改革。

当时的太仓令淳于意因为触犯了汉律,被关押在长安狱,经过审问将要被判施以肉刑。

淳于意之女缇萦到长安未央宫北阙向皇帝上书,自请贬为官婢,来为其父淳于意赎罪。

孝文皇帝有感于缇萦的孝心,不仅免除了淳于意的罪行,而且彻底废除了大汉的肉刑,转用徒刑来代替。

张汤对此案自然是耳熟能详,他也很想遇到一个类似的案件,让自己名垂青史,在大汉的法制进程中上留下一笔。

所以,在面对直诉到廷尉的大大小小案件时,张汤都格外上心,总是要亲力亲为,不肯错过漏过任何一件。

当钱家的“孤儿”钱彭祖的陈情诉书呈送上来之后,张汤认为此案有可能是一个机会。

此案发生在国都长安,又涉及十几条人命,更牵连到四个里正和一个游缴:粗略一看,便有大案潜质。

张汤生怕此案会有什么变数,将钱彭祖留在寺中后,便马不停蹄地带人赶到了长安县寺,抓捕长安县污吏樊千秋!

可是,到了长安县寺之后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让张汤对此案多了一些怀疑和不解。

首先,是义纵这个同为酷吏出身的长安令,对樊千秋大加回护,三番五次地保证此案并无纰漏,更是历数这小小游徼所立的功劳。

张汤对樊千秋以前的所作所为倒有所耳闻,他只将对方看作是个有手腕够狠绝的官吏,未想到义纵会对他如此欣赏。

其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