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81章 微服私访(4k)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第181章微服私访(4k)

等新的子弹研制出来后,将进一步缩减枪械装填的速度,到了那个时候朱棣创立的这个神武枪阵的作用就将大大减少。

到时候,直接采取最为直接粗暴方式就行,简单排成几排。

看似没有任何战术可言,可在燧发枪时代,这是最有效的战术。

一般而言,直接排成三列或两列战斗横队,当部队以三列横队展开时,三列士兵依次齐射,后退装弹,再次齐射。

每列士兵依次保持战姿、跪姿,后退装弹的姿势,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火力的密度与连续性。

单论火力压制,比朱棣的神武枪阵要强上太多。

后来的英国,就是靠着这一战术,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最后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京城。

随着深秋到来,全国各地也已经进入了秋收的阶段。

朱元璋再次起了微服私访的心思。

这些日子,不时有大臣上书,明里暗里的意思都是想要暂缓新税制推行。

从夏税情况来看,旧税税制地区成绩也并不差。

再加上要为接下来的征战漠北做准备,直接征收稻米显然能够充实粮库。而新税税制的话,还得重新拿钱买粮。

可在这件事上,新税江南地区,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

那就是朝廷买粮,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充足的货源,这其中自然有猫腻。

朱元璋已经派人前去调查。

这次微服私访,除了走访粮库外,他更想亲眼见见,旧税税制是否真的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主意已定。

如今剩下的事情,就是考虑该去什么地方了。

“老大,你说去什么地方比较合适?”朱元璋开口问道。

什么地方都不去最合适。

朱标心里吐槽道。

朱标仔细想了想,开口道:“父皇,要不去广东吧,一路下来正好途径江南地区,可以做个对比。”

朱元璋想了想,点头道:“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就这样定了,喊上老四一起吧。”

朱元璋向来都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已经决定好了,那么当然是尽快出发。

既然是微服私访,排场自然不可能太大,只是准备了简单行头,轻装快马出行。

随行人员也只带了朱标、朱棣。

当然了,人身安全是必须得到保证的。

虽然朱元璋是马上天子,可他强的是军事能力,在个人武力值方面毕竟比不得刘裕和二凤。

护卫工作总是要安排妥当的。

除了毛骧这样的高手贴身随行外,神机营的精锐也直接调了一小队过来。

这样的配置,几乎能够在大明境内横着走了。

就这样,伪装成商队的朱元璋三人,就这么一路从南京穿过江南地区,来到了广东境内。

颠簸行驶的马车内。

朱元璋闭着眼睛,忽然开口道:“老大,到哪了?”

朱标开口回道:“已经到了广东省境内,如今应该是在韶州府辖区。”

“这一路还真是有够折腾的,身子骨都快颠散了,要是杨宪的轨道列车能够铺往全国就好了。”朱棣这时忽然开口道。

谁说不是呢。

朱标和朱元璋此时也是同样的想法。

倒不是说他们身子娇贵,受不了一路颠簸。以他们的身子骨,别说坐马车了,就算是一路骑马长途奔袭都不在话下。可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元璋他们已经尝过轨道列车的好,如今再让他们去坐马车,这落差自然就出来了。

“全国铺设轨道列车是迟早的事情,列车局那边一直就有规划,只是如今国库还不足以支撑。”朱标笑了笑,接着开口道。“不过好消息是,从京城一路到北平的轨道,今年应该就能完成了。”

马车里,众人这边正聊着呢。

车外,毛骧忽然开口道:“主子,前面好像正在收秋粮。”

“马车坐一路,身子都舒展不开,父皇要不我们去看看吧。”朱棣开口道,脸上露出期盼的神情。

“记着,在外面喊父亲。”朱元璋点了点头,答应了朱棣的请求。

等到朱元璋几人走过一看,果然只见几个胥吏正在收秋粮,旁边还跟着一些随行的衙役,百姓们背着麻袋,正排好队等着验收。、

“开秤!”

“奉旨收秋粮,每户按数缴纳,一斤一两也不能短缺。”

“按规矩先过秤,后过斛。”

“第一户,洪德芳。”有胥吏大声喊道。

话音刚落,人群中有人赶忙应和道:“在。”

紧接着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扛着一大袋粮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你就是洪德芳?”负责登记的胥吏瞥了眼前汉子一眼,开口道。

“小人就是。”

“几口人哪?”

“三口,有一个七岁的儿子洪金,还有老婆银花。”

“这有金有银的,你可以啊。”胥吏这才抬头拿正眼看眼前的汉子,显然是被对方的话给逗笑了。

一个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的佃户,给儿子取这种名字。

金银,像你这种泥腿子,一辈子能见到几个铜子,就算你前世修来的福分了。

“好了,过秤吧。”胥吏挥了挥手。

立马有两个衙役上前,接过洪德芳的那一袋大米,开始用两人抬秤,秤量起来。

“洪德芳,白米六十斤!”

“老爷,不大对吧,这一袋正好是五斗米,七十五斤啊。”听到胥吏报出来的重量与自己秤量的不一致,这个叫做洪德芳的佃户显然是慌了,他连忙上前,道。“这一两一钱都不能少的。”

因为这已经是他家里能够拿出来的所有余粮了。

“怎么?信不过这官秤?”那胥吏给洪德芳这样一闹,眉头一皱,脸色立马沉了下来。“是不是嫌这官秤上,没刻着个官字啊。”

胥吏伸手指了指,一旁斛上大大的官字,嘲讽道:“认得这上面是什么字吗?”

“所有人都给我听好了,这秤是官秤,这斛是官斛。”胥吏拉高了音量,接着开口道。“这官字大如天啊,如果有谁不认识这官字,到时候可别怨这官字不认识你!”

说完这胥吏瞪了洪德芳一眼,一挥手,大声道:“过斛!”

一旁的衙役闻言当即把手中这袋倒入早已准备好的官斛中。

珍珠般的白米如沙般倾泻而下,很快便是将官斛装满大半,胥吏拿出一根铁尺在官斛里抹了抹,立即将堆成小山堆的白米抹平。

“看见了吧,这是五斗官斛,如果真有五斗米,为什么斛口上没见白呀,啊?!”

胥吏冷漠看着洪德芳,冷声道:“淋尖!”

身后衙役,听到命令立马用脚去踢斛。

淋尖踢斛,指旧时税吏收税时,为多征米谷,故意用脚踢斛,使斛面堆尖洒落,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收回,算是损耗,百姓再把斛中余下的粮食拿去称重,无形中多交粮食,这些成为明朝官员的一笔半公开收入。

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胥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棵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

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需要继续修炼。

踹下来的,可都是自己的。

不练习不行,就像衙门差役打板子,门道在门里面。

不远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强忍着心中的怒气,问了身旁一个同样等着上交秋粮的百姓,开口问道:“这不是摆明了欺负人吗?”

“嘘,这位官人你小声些。”那老汉见朱元璋三人衣着打扮不像是农民,听口音不是本地人,于是开口解释道。“所有人都知道收税三大坑,秤大、斛大、脚大。今年尤其过分,可过分又能怎么样,只能默默忍着。不然眼前这个后生就是下场。”

“如果一开始他不质疑官秤的话,七十五斤大米还能剩六十斤,如今给他这样一闹,怕是这六十斤也保不住喽。”

果然这大爷话音刚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