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246章 原来钱,还能这样玩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大明银行,既是咱们大明朝廷来做担保,那么普天之下钱财就没有比存入大明银行更安全的地方了。”

杨宪看着朱元璋和朱标,开口笑道:“而且将钱存入大明银行,我们不收取存钱人的一分一毫利息,既存十万两,无论他多少年后来取,依旧是十万两。”

要知道在古代,把钱存进钱庄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要收手续费,钱庄会根据储户储蓄的时间长短,来收取利息,以作保管费用。

这事放到后世来说,根本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大明银行只要打出这一张王牌,那就是王炸。

而且相比较民间的那些小钱柜、钱庄,背靠朝廷的大明银行优势远不止这些。

钱庄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叫钱柜。这是私人大商人办的存放钱物的地方,它的功能也仅限于在当地存取钱。

直到宋朝,钱庄才出现了“飞钱”。

比如说,你在开封的一个钱庄存了100两银子,要到成都作生意。那么你拿着钱庄开给你的票据就可以在这个钱庄在成都的分号提出钱了。这样大大方便了商业的流通。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钱庄是在宋朝出现的。

在后世一件再稀松平常的事情,放在古代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是一步步进化,这才有了今天。

可这样的钱庄局限性依旧很大,规模小的一两座城市,规模大一些的最多也不过只是遍布某个区域而已。

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的票号日昇昌,要到清中叶后期才出现,

日昇昌,在当时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郭天王那部电影《白银帝国》,便是以此为原型进行拍摄。

依托于朝廷的大明银行能够轻松做到遍布全国。

杨宪将大明银行的优势掰开来讲清楚后,朱元璋和朱标纷纷点头。

这样一来,明间的钱庄怕是要直接关门倒闭了。

杨宪接着开口道:“随着吸收的存款越来越多,我们便可以将这些存款一部份,作为放贷用。”

“当然,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贷,银行可以派出专员对借贷者进行风险和资产评估,同时对借贷者的资产进行质押,银行按月息三分收取利息,一本一利。”

这是杨宪大致估算的一个比较合理的利息,月息三分,换算成年息的话就是百分之三十六。

放到后世,这刚好是高利贷的标准。

可要知道现在可是明朝,杨宪这么做已经是大善人行为了,更不用说还是一本一利。

此时民间借贷,利息普遍在五分。

遇到荒歉年景,富人们便趁机提高利息,很多是月息八分,一年翻一倍,也就是俗称“羊羔息”。

杨宪在那滔滔不绝地讲着,一旁朱元璋、朱标父子是听得目瞪口呆。

这样一来,朝廷不是坐着看着钱生钱?!

这天底下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他们怎么都想不到。

杨宪总结道:“自古以来,集资借贷等事,皆是民间私人举动。”

“如钱庄这般,要么利息极高,要么有着店大欺客的情况。”

“而如若是富户私放的印子钱,这更是如吃人肉、喝人血。”

“因此在这个时候,咱们朝廷开设大明银行,正是顺应万民之心声。”

“存钱不收利息!”

“借贷只收三分利,对于习惯了高利息的百姓们,岂不是天降甘霖,天下百姓,到时候无论士农工商,都必将蜂拥而至!”

这番话语落下。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看着杨宪无不是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

原来还能把放贷这件事情说得这么神圣,这么利国利民!

原来钱,还能这样玩?!

如果是徐妙云在场的话,就能够立马想起《红楼梦》里头王熙凤正是靠着放印子钱,来维持家里日常开销。

杨宪既然能够写出这样的情节,那么想到利用大明银行放贷也就不奇怪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