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06章 莫贪天功为己功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第306章莫贪天功为己功

病床上的李善长,看着跪在地上的胡惟庸,开口道:“好了,起来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而且这次你做的很好。”

胡惟庸抬起头,先是看了李善长一眼,确认对方没有在说反话后,这才起身。

内心还是有些忐忑。

胡惟庸现在也是中书省参知政事,也是朝廷上响当当的实权人物了,可在李善长面前,他还是习惯如此。

起码表面上如此。

李善长开口道:“陛下这次是铁了心要收回士大夫手中的权力了,你就算继续反对那也是无用,螳臂当车而已。”

治理国家能力压过他李善长和刘伯温。

经李善长这么一分析,胡惟庸终于放下心来。

“这是扬州玻璃厂那边的最新产品,太子刚送过来的。”

“是啊,我是第一功臣,可那又怎么样。”

“微臣万万不敢如此,臣的病确实昨日刚好,吴太医可以为臣作证。”李善长连忙请罪。

“听御医说,李先生身体已经痊愈了。”朱元璋开口问道。

带兵打仗能力不输徐达。

胡惟庸迟疑了片刻,还是如实开口回道:“.虽然不想承认,可学生确实不如他。”

“恩相,那我接下来这段时间该怎么做?”胡惟庸开口问道。

以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了解,这样的人朱元璋是不可能将他放到相位上的。

李善长独自一人进宫,向朱元璋递上了辞呈。

可惜就可惜在,他实在是太完美了。

对于一个文官来说,没有显赫的军功在身,却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看出李善长当初对于朱元璋是有多么重要了。

先是将元朝的弊政剔除,制定了盐法、茶法、钱法、渔法等,帮助朱元璋恢复和重建社会经济秩序,为大明经济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话讲,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这李善长便是如今整个文官体系的七寸,是他们的根。

“玩笑话,李先生不用如此当真。”朱元璋笑了笑,接着开口道。“人啊只要上了岁数,病就好得慢,我记得自己当初被元庭那些鞑子砍了一刀,后背开了这么一道大口子,可没两天就生龙活虎了。现在我也不行了,寻常的风寒感冒都要调理很久,年轻时这些病一顿酒就好了。咱今年才五十岁就已经如此了,更何况是李先生你了。”

而且为人几乎没有缺点。

然后在这次事情渐渐平复下来后,一个平静的午后。

“现在这样就很好,我倒了,起码还有你在。”

“你认为自己不如杨宪?”李善长看着胡惟庸笑了,开口问道。

朱元璋顿了顿,忽然开口说道:“咱记得你今年已经六十有七了吧。”

以朱元璋的本事连手底下这帮子老弟兄的生日都能记住,哪里会记错他李善长的年纪啊。而且在他离开的这半月时间,中书省根本就没有乱套,在胡惟庸的代理主持下,运转得很好。

李善长忐忑之情表露无疑,他跟了朱元璋二十多年,就算达不到老朱放个屁就闻出吃啥的地步,可心中也清楚这一场御宴,那是宴无好宴。

李善长便是喊来府内的管家,将胡惟庸给“轰”了出去。

各种奇思妙想,新奇发明更是前所未有。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

“恩公!”

“哦,那是咱记错了。”朱元璋不以为意,继续低头吃饭去了。

李善长离开中书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李善长这是在开始做交接前的准备了,这也是他给胡惟庸准备的最后一个问题。

朱元璋行仁义之师,才让朱元璋在所有义军当中脱颖而出。

出了皇宫,李善长看着手中这副老花镜,喃喃低语道:“老臣虽然老眼,但不昏花呀。”

这样在外人看来,就是李善长因为前次胡惟庸“背叛”他的事情,记恨上他了。

“不如杨宪不丢脸,不仅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杨宪是绝无可能坐上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的。”李善长伸手摸了摸胡须,开口笑道。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李善长,笑着说道:“说实话,李先生你是不是偷懒了,故意赖在家里不上朝。”

可以说是用了最高的规格,什么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晾肉、香肠儿那是应有尽有啊。

“你听着,我越反对你,陛下对你就越是放心,你接任中书省左丞相的可能性就越大,你懂吗?”李善长开口道。

大明建国后,李善长也是干了一系列的事情,朱元璋即位后的种种事宜基本上都是由李善长来处理。

朱元璋上前接过,看着手中李善长递交的辞呈,心底升起了点点感慨。

因此建国之后,李善长越发谨小慎微。

“恩相退下来后,陛下真的会选我,而不选杨宪吗?”虽然李善长这么说了,可胡惟庸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都说人老成精,一点都不假。

“要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动我了。”

朱元璋起事以来率军征讨,都是让李善长留守后方,大军所需的粮草等军需都是由李善长统筹管理,所以朱元璋在攻城拔寨时从来没有为军需不足发愁过。

宴会结束,临别时,朱元璋还送了李善长一副老花镜。

李善长心中清楚,朱元璋这是在点他,该提前下台了。

太和殿内。

“李先生生病的这半个多月时间,中书省都乱套了。”朱元璋夹了一口菜放入嘴中,没有抬头,接着开口道。“我听御医讲李先生之前是急火攻心,一般七八天就能好了。”

这场御宴已经定下基调了。

而且做人不再谨慎低调,行事风格变得偏激易怒。

“恩相,你和陛下二十多年君臣情分,是大明建国第一功臣啊。你不会有事的,这个国家少不了你。”胡惟庸开口道。

李善长笑了笑,他掌握了太多的军事机密和人事机密,在战争年代,军务繁杂,敌我斗争你死我活,朱元璋少有精力来怀疑自己的“亲密战友”,只会越来越青睐他。但到了和平年代,知道的太多并非是什么好事。

李善长这番举动,让胡惟庸领了自己恩情的同时,更是为自己的全身而退埋下了伏笔。

李善长看着胡惟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我就喜欢你这股舍我其谁的劲头。到时候我退了,陛下肯定会问我谁适合接任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当陛下问我时,我会提张三李四,唯独不提你的大名。到最后,陛下将不得不问我胡惟庸怎么样时,我会一再反对提任你为左丞相。”

回想当初定远一遇,李善长告诉朱元璋效仿刘邦,“法其所为,天下足定也”,做第二个平民皇帝,正是李善长这一番话,给了朱元璋坚定的信心!

哪怕是郭子兴夺了朱元璋的军权,要把李善长调走,他都不走!

后来朱元璋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视全国,李善长依旧镇守京师,且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这就相当于监国的权利,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李善长任中书省丞相以来,制定了六部官员的体制,且参与编写《大明集礼》、《太祖训录》等重要书籍,许多事务朱元璋都委托于李善长负责执行。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胡惟庸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李善长,无论是隐瞒还是假装谦逊在这个时候都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还不如像现在这般直接坦露。

“第一功臣?”李善长笑了笑。

他看了一眼眼前的一桌子御宴,那是奢华丰盛至极。

胡惟庸赌对。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红巾军义军首领,李善长一直都是文官之首,在他定下的方针下。

短短时日内,得罪了不少人。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中书省内,李善长故意处处与胡惟庸为难。

朱元璋强渡长江,攻克太平,直指南京,就是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