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16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下)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没有冤枉我”

王玮低声呢喃道,抬头接着往下看去。

“事要人做,人要想把事做好,第一需要知识和技能,第二需要公正忠诚的性格。这世间的一切病况,分析起来,也就不外两种原因。

第一是许多必须干的事没有能力足以胜任的人去做,于是就丢下不去做,或是拉一些知识技能不够的人去做,做得有名无实,敷衍公事,等于不做。

第二是任事的人偶然也有能力很够的,只是没有公正忠诚的心地,处处为个人利害打算,不惜假公济私,贪污作弊,钻营侵轧,诈取浪费,于是举办的事业愈多,愈扰民害国,总之,做得比不做更坏。”

这一番话,可不仅仅用在教育上,各行各业,都能够完全适用。

令得杨宪这封信,格局一下子就高了。

王玮拿着报纸的双手,都有些颤抖,究竟是得要怎样的胸襟,才能写出这封足够让天下读书人都为之汗颜的信件来。

“人存则政举”王玮甚至忍不住轻声读起了下面的内容。

同一时刻。

京城,皇宫,太和殿。

朱元璋和朱标同样也在看这封杨宪写给天下读书人的信。

朱标开口念道:“人存则政举,人不存政就不举,这是古往今来的公例,无法可推翻的。

大明建国不过十年,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大明就是刚刚牙牙学语,盘跚走路的孩子。

应该做的事很多,工商业要开发,水师陆军要建设,交通网要织得严密,财政要整理,衙门机构都要合理化——这一切谁都知道,谁都能谈。但是这些事真正做起来,千头万绪,人在哪里?”

是啊,人在哪里?

朱元璋也忍不住顺着想道。

这一封信,哪里只是写给天下读书人的,完全就是一份治国策啊!

朱标接着开口念道:“我们所缺乏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料。如果没有先把人的质料变化过,其他一切且慢谈,谈亦等于空谈。变化人的质料正是教育的工作,也正是教师先生的工作。建设国家先须培养建国人,培养建国的人先须培养教师。

你尽管觉得这话无深文奥义——大道至理本来都无深文奥义——它却是颠扑不破的大道至理。”

“教育里头,孩子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有了健全的小学,才能有健全的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小学教育应该是普及的,这就是说,应该是全体国民教育。”

杨宪在这一段话中,充分点明了教育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教育重要,你们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自然也重要。

杨宪这一封信刊登出去后,整个大明数千万百姓都看在眼里。

杨宪是让整个大明社会,从上到下,包括从事教师行业的那些读书人,真正认识教师的地位。

而这就等于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正如杨宪这封信里所讲的那样。

“现在一般有志青年大半不愿意当教书先生,一半固然由于他们自己认识不清,还有一半也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挣得它应有的高尚的地位。”

“想要改善如今大明基础教育工作,教师的训练、质料、地位、待遇都非提高不可。”

“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在做。”

“大明首家培养老师的学校,扬州师范大学,现在已经正式成立,欢迎有志青年报名加入我们。”

“咱们国家,只要有多数有志青年肯以当小学老师为终生职志,有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我们能把一切建国事业的基础都打得很结实,这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最要紧的是说做就要做,就要切实地做,不能再延误时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朋友,人生最大的快慰是精神上的快慰。精神上的快慰还有比我在这里所描绘的更真实、更深厚么?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朋友,认清了小学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和它给你的精神上的快慰,你就应该有勇气与决心,把这件建国基础的事业当担起!”

落款是,一个终生教育者。

杨宪这封写给大明读书人的信,化用了后世著名的教育家,朱光潜老先生的文章。

这封信刊登发布后,整个大明为之轰动。

一时间,那些读书人,人人心中生出了一颗从事教育的心。

名利二字。

名排在利之前。

对于读书人而言,更是如此。

不说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了,很多读书人这一生求的就是一个身后名。

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言官,明知赴死,也要直言上谏。

杨宪这封信,不仅写给读书人,更是写给天下人。

等于是告诉天下人,教师的伟大。

只要从事教育,就是为大明,为这个国家在奉献自己。

价值这就上来了。

到了这一步,杨宪相信这些读书人是不可能不上钩的。

当然了,正如杨宪信里所说,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其挣得属于它应有的地位。

愿意入扬州师范大学念书的读书人,杨宪不仅免去他们所有人的学费,而且还免费提供宿舍楼住宿。

对于经济困难者,学校方面甚至还提供简便的一日三餐。

而那些成绩优秀者,杨宪还会给他们发放奖学金。

顺利从扬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工作包分配。

杨宪能够做的仅仅是提高扬州里头所有学校的教职员工待遇。

如果要推广全国的话,还得和朝廷方面商量。

毕竟如果范围是全国的话,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手就太庞大了,还得是得有官方出面才行。

杨宪心里正想着此事。

没想到在太子朱标,已经直接找上门来了。

由此可见,杨宪这封公开信的影响有多大。

“杨卿,你可是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利国利民的大事啊!”朱标一见到杨宪,立马热情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太子殿下。”杨宪开口道。

“杨卿,在你之前,历史上可从没有想到过,开设一个机构专门用来培养教书先生。”朱标由衷赞叹道。

“尤其是师范二字,用的实在是点睛之笔,师者,人之模范也。”

杨宪开口道:“这世上老师的风评之所以会到如今这个地步,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私塾先生们稂莠不齐,鱼龙混杂。通过师范大学的培训教育后,起码能够保证从这里出去的教师,能够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合格水平。”

私塾先生虽然整体社会地位不高。

可由于学识、人格修养等的不同,私塾先生个体的社会声望也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如《滇志》所载江西人黄良卿,博学能诗,嘉靖间游宜云南,乡人延为师,一时士大夫多出其门。

有的私塾先生则是由于学识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仅误人子弟,有时甚至洋相百出。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载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笑话,大意如下:有个塾师在授《论语》时,将“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当新来的塾师念成“郁郁乎文哉”时,学生都吓跑了。时人作诗嘲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这类笑话极尽贬低嘲讽私塾先生之能事,显然有恶作剧成分,但不可否认,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滥竽充数的私塾先生,误人子弟,在招致世人轻视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塾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以后所有在学校授课的老师,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

持证上岗,永远是保下限的最佳方法。

朱标听了连连点头。

“杨卿,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扬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由谁来授课。”

毕竟是老师的老师,这点朱标不得不慎重。

杨宪开口道:“扬州大学的第一批师范生,将由我亲自指导,教学团队大部分都是扬州大学的毕业生。”

“扬州大学最老的那一批老师,以及后面这些毕业的学生,他们之中在特定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