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46章 黑袍僧人(4k)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皇宫,太和殿。

朱标参加完宋濂的葬礼后回宫准备今日的议事,却发现往日原本应该在批折子的朱元璋今天却是双眼紧闭,躺在椅子“睡”过去了,那张脸显得异常疲倦。

朱标看了一眼,抬手示意一旁的内侍官不要出声打扰,然后他自己也放轻脚步,准备悄然退出去。

哪知这时朱元璋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

“回来了。”

一些地方甚至因为寺庙的建立,而自发形成了城镇,出现了“以庙兴镇”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漠北草原的城镇化速度。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朱元璋笑骂道:“修铁路可以,不过老大你告诉他,让他拿出点诚意来,朝廷如今可没有这么多钱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朱元璋愿意把朱标交给宋濂的原因,要知道朱标可是未来的皇帝。

姚广孝在听了朱棣的话后,笑着摇了摇头,开口道:“太子殿下和皇帝陛下打得一手好算盘,一辆火车的造价与京城铺设到漠北草原的地铁造价,犹如蚍蜉与大树的区别。更何况,这条铁路绝大部分都还在中原。”

“大师,这么做真的可以吗?你们出家人不都是讲究四大皆空的吗,真能为朝廷做事吗?”对于姚广孝的提议,朱棣还是觉得有些荒诞。

蒙古这块土地,先天条件就弱。

朱标站住脚步,回头看着不知何时已经醒过来的朱元璋,躬身行礼道:“是。”

更不用说全额出资了,王府内库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还是问题。

姚广孝沉吟了片刻,开口道:“王爷可以给太子殿下回信,说咱们蒙古封地愿意全额出资铁路的修建费用。”

历史上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也都不是庸人。

之后是靠着和杨宪合作的食品加工厂,靠着销往江南各地的各种肉罐头,这才让蒙古富了起来。

只是这些钱基本只够日常开销,要知道这些年蒙古还有发展城镇化的任务。

而这也造就了他的传奇色彩。

自从这件事以后,朱棣便开始对姚广孝愈发信任,如今可以说已经是王府第一幕僚。

只可惜两个人走着走着,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正是因为姚广孝是僧人,才能够看到宗教的危害。一个政权如果到最后被宗教左右,那么这个政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即便苟存,也仅仅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傀儡而已。

蒙王府。

朱棣对姚广孝也十分信任,把最器重的嫡长孙、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待遇,统统不要。在功成名就后,这个公然造反“满手鲜血的”的一个和尚最后居然要成佛了。

“.怎么样?”朱元璋沉默了半天,开口问道。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眼看过去,这个僧人会让人感到矛盾的原因。

可姚广孝却是异常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就算四大皆空,但也至少是咱们大明的和尚。以杨国公的策略为主,佛教教化为辅,软硬兼施,必定能够快速同化北元。”

有一日,一个黑袍僧人突然造访蒙王府,说有治蒙的策略奉上。

朱标开口回道:“宋慎和我说,宋师在去世前一天,有去特意找过他,告诫他的原话是‘咱们宋家三代同朝为官,陛下对咱们宋家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你在内廷为官,更要切记’。”

“全额?”朱棣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

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朱标眼里露出喜色,躬身回道:“儿臣知道了。”

漠北,绥远。

眼前这个始终保持着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的黑衣僧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和尚之一。

朱标也跟着开口笑道:“老四这是向咱们要钱来了。”

如今好不容易,王府内库了有了一点积蓄了,看来又要花光了。

“宋濂那两个儿子,我知道是没有什么大才的,能在如今的位置做好就已经很好了。老大,你看看,这个杨慎如果真有才能的话,放在殿廷仪礼司就有些屈才了。”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开口道。

谁也想不到原本爱好基建的他,这才没过去几年,就开始喜欢上了风俗产业。

姚广孝在见到朱棣后,先是对杨宪的那些政策,一通大夸特夸,同时也是一针见血指出,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大师的意思是让我回绝此事?”朱棣开口道。

如今不仅仅只是在他自己的封地,他辖下的风俗店如今甚至已经开遍了整个东瀛。

“父皇,老四那边来了奏折。”朱标从怀里拿出一本奏折,递到了朱元璋面前。

恐怕也就只有远在海外的朱樉,对此不感兴趣了,此时的他还沉迷在他的风俗事业当中。

因此如果要朱元璋举出一个绝对不会背叛他的臣子,宋濂绝对榜上有名。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在他听来,这像是宋濂说的话。

朱元璋开口道:“.那就好,那就好。”

如此一来,眼下虽然是亏的,可长久来看可是大赚特赚。

即便如今大明历史已然改变,可因缘际会下,这对原时空的君臣终究还是走到了一起。

有一次宋濂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在朱元璋心中,宋濂是可堪帝师的。

“宋濂的孙子宋慎,咱要是没记错的话,他如今是在殿廷仪礼司当差吧?”朱元璋开口问道。

奇到历史上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如他一样的僧人,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本是佛门弟子,被袁珙形容为妖僧,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而纳之。

姚广孝又摇了摇头,开口道:“不,铁路越早通,对王爷对咱们蒙古来说就越好。眼下大明西部的铁路刚通,天下人还没有真正见识到它的威力,要不了多久,恐怕大明各地长官都会争着抢着要修建铁路,真到了那个时候,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要更大。”

一一一.二五三.二零零.二四三

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眼睛一亮。

如果宋濂不是非要以这种反抗改革的方式自杀,他死后文正虽然得不到,可还是有希望能够得到“文宪”的谥号。

他和浙东四夫子,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可惜都没能有好的结局。

这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时间回到现在。

就像是此刻他所坐的位置,一束阳光从窗外打进来,正好照到了他的半个身子。

即便刚愎自用的朱棣都认为自己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由此可见姚广孝在靖难一役中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君臣相处几十年,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绝没有半丝虚假。

朱棣原本只是本着随便见上一见的心思,可在听到这里之后,便是收拾起了轻视的心思。

虽说朝廷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整个大明都铺设好铁路,可先铺哪里,后铺哪里,这里面可都有大学问。

一半身处在光明之中,一半身子在隐身于幽暗。

姚广孝开口道:“贫僧以为,王爷可以让大明国内各大寺庙派遣僧侣,在草原各地聚集地建立寺庙。”

姚广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王爷没有听错,就是全额出资。只不过有一个条件,这条铁路既然是咱们全额出资修建的,那么经营使用权理应给我们,日后沿途各州府如果要用的话,都必须给我们上交费用。钱不够的话,咱们可以直接向大明银行借贷。”

如果不是因为如今是工业改革的关键节点,朱元璋必须树立典型。

而姚广孝这时,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政策。

在姚广孝看来,这些僧人能成为朝廷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得力助手。

原本北元积累的那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