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49章 完美的军粮(4k)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得到了杨宪的肯定,朱棣也很是高兴,开口说道:“有大帅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原本对于西征一事,原本我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之前历朝历代,也就北元做过这事。”

杨宪笑了笑,开口道:“眼下这个时代,正是王爷你建立不世之功的时候,蒙古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同样能够做到。”

蒙古那次伟大西征,三代人西征了三十年。

谁能想到,引发这件事情的开端,最初仅仅只是因为一支蒙古商队被劫。

天地良心,成吉思汗一开始真的没有想过要西征,他全部心思都放金身上。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仇,以前金牛的时候欺压过蒙古。如今蒙古强大了,要打回来,这是草原人朴素的价值观。彼时的他只想把手中的马鞭狠狠抽在金人的身上。

成吉思汗要动手弄金,周边关系就要搞搞好,派出使者、商队去花剌子模联络感情。当时的花剌子模是中亚第一大国(乌兹别克斯坦加土库曼斯坦),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3000万人口,60万军队。

而且相当富裕,位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都从它那过。花国起贪心,抢了蒙古商队,还把人都杀光,这是硬把成吉思汗引上西征之路。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一次就打灭花国,消灭收编40万军队,苏丹扎兰丁只带了4000人逃去印度。但是,蒙古人干了缺德事,在玉龙杰赤城(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屠城120万人。在伊斯兰世界里,蒙古人臭名远扬了。

第二次西征还是花国引起的。上一次蒙古人一退兵,扎兰丁就把4000人又带了回来,还向阿拉伯借了兵,回来复国。蒙古人觉得这样不行,得把西边的这些地区全变成外藩才保险。但这时候忙不过来,只能先随手把扎兰丁摁死,然后干正事,灭金。

灭亡金后,蒙古终于腾出手来,南征南宋的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在历史上又叫做“长子西征”,是由黄金家族的长子们领军:术赤长子拔都为帅,察合台长子拜答儿、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各统各部。二代们挺争气,这次西征打得远,直接干到中欧了,波兰、匈牙利一带。

第三次西征时,已经是蒙哥当权,西征的主帅是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快打到埃及时蒙哥死了,旭烈兀赶紧赶回去抢班夺权。自此蒙古人的西征完全结束,“上帝之鞭”全部抽完。

这次大明西征,杨宪也不要求更多,只希望朱棣能够看到埃及的金字塔。

杨宪开口道:“那王爷这次回京,是向陛下禀报此事。”

朱棣点了点头,道:“父皇已经应允此事,只不过.”

杨宪看着朱棣欲言又止的样子,开口轻笑道:“有什么难处就直接说。”

有了杨宪这一句话,朱棣终于放心了,他开口道:“是在军粮上出了问题,我此次回京原本是想着让朝廷帮忙解决这部份问题的,可如今朝廷的情况,大帅你也知道,户部那边是真的拨不出钱了。”

见杨宪低头思考,朱棣还以为杨宪有什么为难的地方,连忙开口道:“我们封地也会尽量凑一部分,大帅你这边能帮多少是多少。”

杨宪闻言抬起头,看着朱棣,知道对方误会了,笑道:“王爷你都喊我大帅了,这点小问题,我能拒绝吗?我方才是想到了一种新的食物,用来替代目前的粮米作为军粮,一时间出神了。因为你这次西征路途遥远,粮米运输也是个问题。”

“新的军粮?”朱棣开口问道。

“没错。”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问道。“敢问王爷,你认为一样食物作为军粮最重要的是什么,最不重要的又是什么。”

朱棣不假思索道:“漫长的保质期,是最重要的。”

朱棣说的没错,在古代漫长的保质期,正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至于最不看重的在朱棣看来毫无争议那就是口感。

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

很多时候为了后勤补给,军队需要在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而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耐保存确实是最重要的一点,可真正优秀的军粮,还得具备以下几点。”杨宪开口道。

杨宪看着朱棣聚精会神、一脸认真的样子,也没再卖关子,直接开口道:“除了保质期长外,还有易储存,同时方便食用。”

我国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类的肉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铁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到了后面则是埋锅做饭。

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最主要的军粮就是小米,也就是粟。

当时分配军粮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将小米发给士兵。到了吃饭的时候,以班为单位埋锅做饭,士兵各自把自己的那一份小米投入大锅中。这主要是军事作战中,士兵各自做饭不现实,也无法找到足够的燃料,而且古代能够有一口金属锅并不容易。

可无论是煮粥,还是埋锅做饭,在杨宪看来都不满足方便食用这一点。

因为急行军,或是战争到了关键的时候,并一定有煮粥或是做饭的时间,真正优秀的军粮得在进食条件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还得让人能吃进去。

一旁的朱棣,听了杨宪的话,连连点头。

杨宪看着朱棣,接着开口道:“王爷你方才说军粮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口感,其实未见得,军粮可以不好吃,但是绝不能难吃的让人无法下咽。”

南宋时期,北伐军队渡过长江、淮河,去北方作战。宋军的南方士兵不怕和金兵战斗,却对军粮极为头痛。因为战争旷日持久,军队的大米供应不足,必须从当地征集小米作为军粮。而宋军极为厌恶小米,尤其是陈年的小米,一些军队甚至拒绝吃饭。这大大影响了战斗力,也是北伐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保质期如此长的小米,在军粮中的地位后来会被大米和麦子取代的原因。

除了小米产量低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口感。

大米的口感远远好于小米,吃惯了大米的人是不愿意吃小米的。

南宋的士兵也不是全都不吃小米,只是恰好将领成闵率领的那支部队,部下多是浙江人,从小到大吃惯了大米,不吃小米,所以就有很多人活活饿死。

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南下作戰失败,“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追击而来,缺乏军粮,只能吃金军留下的小米。因为饮食习惯问题,南宋士兵吃小米非常不适应:“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死者不下二三百人。”

陈年小米难吃到什么地步,举一点,你们大概就能了解。

在南宋时期,陈年小米甚至是一种被用来作为刑罚和折磨的食物。

divclass=contentadv这种刑罚叫做“粟灌”,就是用小米煮成粥,然后强行灌入犯人的口中和鼻中,使其窒息而死。这种刑罚在南宋时期被广泛使用,不仅用来处死敌人或者罪犯,也用来惩罚自己人或者士兵。

朱棣点了点头,当然心里还是有些不认同。

在他看来,当兵就是要能吃苦,怂宋那群士兵矫情到宁愿饿死都不吃小米,难怪最终会灭亡。

朱棣要是知道后世湾湾那些草莓兵连太阳都不愿意晒,不知道会震惊到何等地步。

“最后作为军粮,自然营养要够、能量要高。饱腹感极为重要,要让士兵们吃饱。”

最古代当兵的初衷基本上都是为了“吃粮”,如果都整一把清汤寡水,三军没吃饱那就指不定要打谁了。

“这我知道,吃饱饭,好打仗嘛。”朱棣开口笑道。

听杨宪讲了这么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