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62章 科学萌芽,杨帆远航(4k)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第362章科学萌芽,杨帆远航(4k)

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这是绝大多数人,凭自己的直觉与观感得出的结论。

可生活之中,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往往会被自己的感官与惯有认知所欺骗。

就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认为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因此徐妙云他们会这样认为,很正常。

而就在杨宪和徐妙云闲聊的时候,另一边朱雄英已经拿着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走上了教学楼楼顶。

站在五层楼高的楼顶,朱雄英伸出了双手,将手中两块石子悬空。

底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雄英,眼睛都不带眨的,唯恐错过这一整个过程。

“我准备松手了!”

站在顶楼的朱雄英大声喊道。

下一刻,在万众瞩目下,朱雄英双手一松,两颗大小比例悬殊的石头从教学楼顶楼落下。

啪嗒!

两声沉闷的声音几乎同一时刻响起。

声音响起的同时,是一张张震惊无比的脸,以及张大合不拢的嘴巴。

“这,这怎么可能?!”

“是啊,两颗石子大小差了差不多十倍,怎么可能同时落地呢?”

这些小学生们发出一声声怀疑人生的惊呼。

徐妙云转头看向杨宪,那双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是在说“你怎么知道的”。

杨宪嘴角微微扬起,轻笑道:“看吧,我就说大小两颗石头一起落地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徐妙云忍不住开口问道。

“如果按照你之前说的一块重的石头下落速度一定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更快的话。”杨宪随手从一旁折下一截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现在假定大石头的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那么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则是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

讲到这,杨宪顿了顿,抬头看向徐妙云,似是在等着对方消化。

在确定徐妙云能够理解后,杨宪开口道:“这样一来,绑在一起的两块石头的整个系统下落速度是不是就应该小于8。”

徐妙云皱着眉头,点了点头,好像想到了什么。

而杨宪接着开口道:“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的话,把它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加起来的重量是不是要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轻的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

杨宪脸上露出笑容,开口道:“用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的假设,最后反而却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

杨宪并没有和徐妙云讲什么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而是用这种让对方提出的观点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来让她更加直观了解这个现象。

从教学楼跑下来的朱雄英这时候也注意到了远处的杨宪、徐妙云二人,朱雄英立马快步跑了过来,来到杨宪面前恭敬行礼道:“雄英见过杨先生。”

一旁的徐妙云看到这个情况,脸上露出一丝吃惊的神情,要知道朱雄英可是皇太孙,要是不出什么大的意外的话,将来是要做皇帝的。

杨宪对此却是表现得很淡然。

要知道杨宪可是朱雄英的救命恩人,因此朱雄英行再重的礼都正常,这也是朱标和太子妃常霞要求他做的。而且朱标的意思,也是希望杨宪能够做朱雄英的老师。

杨宪伸手指了指远处操场泥地上两个坑,轻笑道:“小雄英是如何发现这个现象的?”

朱雄英回头看了一眼,见杨宪提到他得意之作,不由嘿嘿一笑,开口道:“是在一次偶然间发现的,一切都是巧合。”

杨宪点了点头,和他猜想的一样。

“接下来,小雄英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试这个现象,比如羽毛和铁球,棉花与石头等等。看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是否也是同时落地。”

“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到时候如果你能总结得出规律结论,我可以将小雄英提出的这条规律写进教材里,然后标明规律的发现者,让后世所有读书人都进行学习。”杨宪轻笑道。

“嗯嗯,一言为定。”朱雄英开心道。

“一言为定。”杨宪弯下腰,看着朱雄英笑着回道。

一旁的徐妙云此时内心却早已是心潮澎湃。

此时年纪尚小的朱雄英只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他还无法理解将规律与名字写进教材这一件事所代表的意义,可站在一旁的徐妙云却是无比的清楚这究竟代表了什么。

如果朱雄英发现的规律真的能够写进教材,而且之后都没被推翻的话,那么朱雄英的名字便会和他发现的规律一起一直被传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后世所有读书人在学到这条规律的时候,都会想起朱雄英的名字。世俗的权位,即便是做到了皇帝,可百年后,后人也无法记得前朝每一个皇帝。

而这正是所有读书人都追求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当中的立言。

如果让人知道,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就已经接近了儒家的三不朽境界的话,怕是会给惊得连下巴都掉下来。

从京城第一小学出来之后,杨宪又去了京城大学。

这里同样在进行一场辩论。

因为都是行了冠礼的成年人,他们探讨的问题自然与那边小学生不一样。

杨宪和徐妙云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发现他们在讨论天地宇宙的奥妙,现场几波人争论的实在是厉害,因此谁也没有注意到在人群最外围的杨宪二人。

其中一个学生坚持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个学生代表的古代天文学的三大学说中的盖天说,即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合在一起便是天圆地方。

然而天圆地方这种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一经被提出,就站不住脚。

divclass=contentadv最早提出异议的曾子就曾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真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

果然当场就有学生用曾子的话,来反驳天圆地方一说。

而那位天圆地方的拥趸,则是辩驳道:“那四个盖不住的角,就是无尽的深渊。”

这话立马遭到其余学生的驳斥。

“别说是伱了,就算是提出天圆地方《周髀算经》的著书者,不,应该说,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走到过天的尽头,地的尽头。”

“那么你们凭什么如此笃定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有你所说的这个无尽深渊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余建军同学,你难道忘记了老师教过我们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吗?!”

那名叫余建军的学生,被自己同学这一通辩驳后,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接着又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两个主要的天文学说。

首先是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天空是一个球形的空间,人们所身处的地球位于这个球形空间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都在这个球形空间中运行。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张衡的《浑天仪注》,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浑天说的理论体系和观测方法。顺带一提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而后就是宣夜说。

宣夜说是中国古代最后一种重要的天文学说,起源于唐代。宣夜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中心和边界。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都在这个无限的空间中自由运行。宣夜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僧一行的《大衍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宣夜说的理论体系和观测方法。僧一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天文观测,为宣夜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种学说不像天圆地方说那样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可有一点它们和天圆地方说一样,那就是无法自证。

一切都只是基于猜测。

也正是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aishu55.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